top of page

功夫版塊

公開·2 位會員

知行合一 截拳道中的釋道思想1


李小龍電影龍爭虎鬥場景,李於少林寺比武


前言:作為截拳道師祖,李振藩(李小龍)曾於筆記中寫明,截拳道的哲學理論有三大源頭:道家、禪宗、克里希那穆提 (Taoism, Zen and Krishnamurti) 而我十二三歲時尤好道家及釋氏經典,如老、莊、心經等。後自覺身弱,轉性棄文投武,開始自己研習李小龍原著中的截拳道技術,至十八歲幸遇李小龍二代弟子Sifu Patrick Chan(陳國強師父 粵裔加拿大人)教授原本截拳道,直至今日。這兩年間又重拾起漢語古籍經典,讀出年少時所未讀出滋味甚多。今將師祖之拳理,師父之教導,自己習拳讀典之所得略作抄錄比較,弱水三千,取一瓢飲,以窺截拳道哲學之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道德經 四十四章


「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得飽。」

楞嚴經 卷第一


"Knowing is not enough; we must apply. Willing is not enough; we must do."

Bruce Lee


據考證,李小龍這句話應該本是他從德國思想家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著作中所抄錄的。但與老子道德經四十四章之「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及楞嚴經卷第一中「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得飽。」之釋道二家義理皆同。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須知此事要躬行,人得了文字,並非得了文字所指示的事物本身。


我很喜歡的一位牧師便曾在講道中說過:「言语可以使人着迷;也有使人产生错觉的危险,以为它能代替行为。有些人关心空口的谈论,多过实际的行动。倘若世界上的问题能够凭空谈而获得解决;这些问题早应该解决了。但是,言语不能代替行动。」武術圈同理,許多人講起理論頭頭是道,然而無論是在館內Sparring訓練,擂台比賽,抑或最直接的現實暴力衝突中,他一生又曾用出多少技術於這些真實情況中?

 

人知拳理而少於習練,甚至不練,就仍非自己身上功夫,最典型者如同金庸所著天龍八部裡的王語嫣,通曉諸家流派風格拳理,然而自己卻無縛雞之力,只能全賴身邊人保護。


黃錦銘師公 (Sigung Ted Wong) 同陳師都非常愛用以勸勉截拳道後輩的一句話便是"Keep practicing",陳師更是經常強調Muscle Memory。知而行之,拳理方成為Muscle Memory,變成身體動作反應的一部分。


理論與實踐統一,思想與肉身結合,如此知行合一之理,便是修行拳術的正道。






9 次瀏覽

關於

形意、太極、詠春、心意六合、八卦、披掛、八極、截拳道,兵器乃手足之延伸

會員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