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醫起源
1.中醫經絡學
很多人覺得中醫經絡為仙魔怪談,甚至很多所謂的中醫工作者也不認可,其實我只能說是中醫的理論基礎太高了,所以不是外行能一下子理解得清楚的。再厲害的師父用心教徒弟也不見得每個都能教會,何況真正的好東西不會輕傳。我看過很多古代近代現代的中醫泰斗們所著書列傳,最高水平者也只是破解了黃帝內經的真正密碼。皆未有超出黃帝內經之根本。而且古代因咨詢不發達故很多開宗立派的宗師也只是破解了部分內經的精華而已。可見內經之精妙。但是以如今的視野觀古人之角度,無法用高科技手段破解每一個穴道的奧妙和五行相生克之根本,就連針灸針都造不出好的來,所以導致古代很多著作所云很多人體穴道皆為禁針,理由因為針太粗會有生命危險,那這些穴道的用途和經絡是如何精準定位出來的呢?且因為現代造針技術的進步反而都可以進針了。可見創造之初的科技至少不低於現代標準。有醫生指出經絡就是神經根而已無他,這個就是強行給經絡增加可視性而已。要知道經絡不是簡單的經絡圖那樣可視化的線狀運行,各經絡的臟腑循行是根據每一個時辰的變化而變化的。

2.中藥學
中藥學的經典之作莫過於《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作者為神農氏,據說約成書於秦漢時期,書內記載的藥物凡365種,分為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品。目前查閱一些資料顯示神農氏為三皇五帝時期三皇之一,也就是全世界所不可描述的但是創造各種神奇的時代。那神農氏之神奇有這幾點:其一能嘗百草,其二知藥性,其三據說還創立五穀農業。
先論嘗百草知藥性,按現代人往前推論覺得那個時期的人類都是原始人無疑,為了知道哪種草藥能有什麼藥性和毒性,只有靠嘴嘗的,差點還中毒死了,我只能說相信這個的和寫這樣神奇傳說的人才是真正的原始人。我們簡單看中藥的藥性,舉例最常見的大棗,藥性甘,温。歸脾、胃经。味甘很容易理解,那溫這個性就不是那麼能感受出來的,還有一個歸脾胃兩經,東西吃進去不都到了胃裡的嗎?那脾經這個原始社會怎麼能感覺出來?不要說古代人,現代人你給他一個沒吃過的棗子,他能說出甜的算正常,除了能填飽肚子別的是不可能說出來的.更別談論藥物的君臣佐使配伍及陰陽屬性,藥物直接的合化反制這樣極其複雜的藥性了.其次就是歷史的發展進程一般都是成上升趨勢的,也就是以前沒有車,慢慢發展出了木車,然後是汽車,然後是飛機,這是人類文明的自然演變順序.但是中醫好像不是的,中醫從黃帝內經一出來就是一個現代醫學都達不到的目標,甚至告訴了宇宙規律,自然規律,節氣規律,人體的節律規律等.例如<傷寒論>裡張仲景說:”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而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意思是得感冒了,有頭痛發熱的,沒有經過治療也沒有其他併發症,到第七天自己就好了,這是因為外感病的七日節律病程自然結束。傷寒論裡不僅談到外感病七日節律,也有十四日節律還有二十一這個節律,都是七的倍數。這也就是厲害的中醫師會感覺患者得外感症狀的時間來進行相應的推斷,也能預知患者的大概病愈時間。甚至厲害的中醫也能預知某些人的生死。
很多人覺得這個沒有科學依據,純屬怪力亂神。美國有個叫哈爾貝克的教授,從年輕時就開始致力於研究人體和物體的時間節律規律。他的研究方法就是讓參與研究的人留下每日的尿液,每個月的尿液甚至每年的尿液,來測試其尿液中激素含量的變化,結果發現一般人的尿液中,激素分泌的含量遵循晝夜節律,也就是二十四小時的變化週期,也有七日節律。其實他不用去廢那時間去研究,《傷寒論》裡早寫明了,還有更早的《黃帝內經》裡早就提出了人體生理和病理的晝夜節律、月節律、四季定律,甚至更長的60年節律等等。屠呦呦教授隨便從古書《肘後備急方》裡拿出一條青蒿治瘧疾的方子就得了諾貝爾獎,其實要我看,中國古代經學里的每一個標點符號都是諾貝爾獎級別的。
3.古代方劑學
其實令人驚奇之處如天上繁星般數之不盡,再講古代方劑學,中醫四大經典的張仲景之《傷寒雜病論》,看其他文獻有說傷寒藥方源自伊尹的《湯液經法》這就是比《傷寒論》的漢代起源更早的商代了。不過目前更是失傳。其神奇之處在於《傷寒論》中每一個藥方幾千年無需變動,尤其藥物的配比比例更是千年經典,沒有任何需要更改的地方。而且用藥之少猶如黃金配方。中醫界的高手速來有著方不過八,針不過六的習慣。意思治療一個病症用藥不超過八味,用針不超六針。同時了解中醫的也都知道中藥不傳之秘在比例和用量,針灸不傳之秘在深度。所以古代精通傷寒論方劑的都是頂尖高手。自漢以後戰亂四起,朝代不斷更替,百姓流離失所對於中藥的發展和傳播有了極大的限制和打擊,古代自然不像現代有電腦和互聯網存儲和溝通方便。所以看漢以後的醫學著作雖不乏高手頻現,有些醫學泰斗諸如金元四大家等水平之高,望其項背,但皆無法超越前人,看其每位醫學著作皆以參悟《黃帝內經》為己任,悟得一二者皆為名醫,但是後世留下的方劑皆無如《傷寒論》中的方劑般神奇。皆用藥數量繁多,且用藥比例不似黃金比例般精美。就好比一個武林絕世高手,見任何敵人皆只出一刀,且不見出刀,不見血液飛濺,而傳到後世雖不乏高手頻現。但不是亂刀砍死對方,自己也弄一身血污,且就是叫上十七八個兄弟一起群毆一個敵人。比喻雖然誇張了點,但是很形象。
有人問你說的這麼誇張有沒有這麼神奇,日本有一個藥理學小組曾經對白虎加人參湯進行過糖尿病動物口服實驗。其糖尿病的動物模型用四氧嘧啶給白鼠注射之後,抑制胰島細胞的分泌,導致其血糖升高。(白虎加人參湯方劑組成: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人參)
首先他們按照原方的比例用相對於小白鼠的劑量比例給其口服後發現有非常好的降血糖效果,但是大家想,粳米和甘草,粳米是碳水,炙甘草很甜的,這個糖尿病的患者正常能吃嗎?
於是他們將這五味藥單獨一個一個的給小白鼠試,結果發現單獨用只有知母和人參有那麼一點降糖的效果,其他完全沒有效果。
然後按照正常的想法思路,那就把有用的兩味藥加起來給小白鼠用嘛,然後知母加人參一起給小白鼠實驗,同時不斷調整兩種藥的比例,發現不僅沒有啥用,反而人參用多了反而功效還下降了。反而這兩味單獨和石膏搭配還都各自有提升降糖功效。
最後他們將知母和人參放一起,在加入石膏的時候發現降糖效果逐漸上升,但是升到固定的比例後發現作用不再改變了,反而逐漸加入同比例的甘草和粳米後效果有進一步一步的提升。看似完全沒關係的五味藥湊齊了一起都有著不同的配合和協同作用。最終這個實驗小組驚奇的發現,古人用什麼方法找到並優化到如此完美比例的方劑組成。看到這裡我相信很多人看了都覺得累,是的,我們從知道配方的前提下不斷反推實驗都找不到答案,那麼古人如何做到的呢?
如果你想不通,也做不到這個高度,只能說古人科技緯度遠高於現代!
也許很多人覺得我們的科技已經到了很高的高度了,我們可以把所有有效的草藥成分單獨提取出來,而且幾十年前就有這個技術了,這個我承認,早在西元前3400年,蘇美人據說就有使用『鴉片』了,還稱其為”快樂植物“,你看這個一看一定是原始人類自然發展的產物,吃了覺得快樂嘛,也不管歸經藥性,反正快樂就是好東西,結果阿拉伯商人將『鴉片』引入了亞洲,還發現其有麻醉的作用,但是發現會上癮,還會導致便秘,那正常人想把其讓人上癮的的東西去掉不就保留了好的特性了嘛,於是一八二七年德國的”天使藥方“研發出來了嗎啡並且大肆銷售並廣告好無副作用,結果『嗎啡』上癮率是鴉片的50倍,然後大家想拿既然去不掉成癮的成分,我們就單獨將麻醉止痛的成分提取出來不就行了嘛,於是一八九七年德國拜耳公司的研究人員使用新的合成化學法成功研究出了『海洛因』並且宣傳此藥能止咳還能治百病,並且不像『嗎啡』一樣讓人上癮,還能治療『嗎啡』所導致的上癮副作用。結果就是更恐怖的惡魔被製作了出來成癮率是『嗎啡』的一百倍。以此類推,層出不窮。科技在醫學上並未真正解決問題,至少在藥物上面並沒有讓患者變得更美好。
黃連性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其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所以食物中毒,吃壞肚子效果神奇,經常旅遊的可以隨身帶一點,如果吃到不衛生的東西或者水土不服,服下即愈,所以黃連治療瘧疾也非常好,但是黃連的生在週期較慢要六年,所以碰到一些瘧疾傳染橫行的時候,藥物就不夠用,那科學家就跳出來了,都什麼年代了,我們直接找到相應的黃連素的組成部分找打替代的草藥提取出來不得了。於是找到了『三棵針』提取了『小檗鹼』也就是黃連素來替代,結果發現當年有效,第二年就沒用了,而且瘧疾桿菌產生了抗體。但是再用黃連依然有效。
再談到拿諾獎的青蒿素吧,其實對於跟中醫相關的能拿到”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還是有點開心的,但是說白了還是提取的那套東西,好像不用點科技手段就不算創新似的,其實就是從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然後再研究分子結構,再人工合成青蒿素,結果青蒿素臨床沒幾年,虐原蟲就產生了耐藥性,人家蟲子、細菌、病毒不是傻子,其智商和壽命存在比人類不知道先進幾億年了,別總想著用低緯度手段消滅他們,很幼稚,但是用古方依然有效,我們看看東晉神仙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原著怎麼寫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就這麼十五個字,屠呦呦教授就光開水煮青蒿就浪費了好多年,最後發現人家寫得很明白,沒寫熱水,沒寫溫水,直接就是冷水浸泡一下,絞下汁就可以了,這麼簡單的方法舉全國之力花廢了好多年時間研究最後證明還是葛大仙人的十五個字最有效,不用改。就好像你肚子餓了,人家幾千年前告訴你大米可以吃,然後後人經歷了無數年的研究提取了大米的有效成分,再用高科技手段合成了大米化合物,然後發現真的可以吃,但是吃了幾天後發現便秘治療餓肚子不是那麼有效果,同時有一些副作用就是吃了還想吃不解餓了,然後這個大米合成物還拿了全球最高的諾貝爾獎,因為它的誕生解決了全球餓肚子問題.

葛洪仙人是位牛人,他本人的醫學及道家造詣登峰造極,但其<肘後備急方>卻只是他為了給最基礎百姓解決日常問題所寫的可以說醫學急救掃盲辦百科全書,所用藥物也是日常所最常見的,諸如治療瘧疾的其記錄就有很多種,其中光大蒜各種治療瘧疾的方法就很多,就好像你拿片家中常見的大蒜切片花出來就能治療一個全球頭疼很久的一個重大課題.對比之下到底誰的醫學手段更高超呢?
當然我說這麼多不是要全盤否定現代醫學和現代科技,沒有現代的科學手段,我們也無法獲取和保存大量的知識,無法閱讀到很多書籍資料。而是我們已經有了老祖宗傳授給我們的如此珍貴的好東西,我們要更加保護好這些寶貴遺產,同時發揚光大。我一直強調《黃帝內經》無比珍貴,其實早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有:
《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
《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
《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所有的內經都是相當於內科學,外經皆為醫學外科和手術技術。據說以《白氏系列》為三種醫經之最。其內容更是包括人體血脈,創造除了經絡學說等。
但是很可惜除皇帝內經外,其餘全部丟失。我們應該用現代科學的手段去保護和挖掘更多這些上古科學留下的寶貴遺產,並且諸如中藥的種植可以利用科學技術更好的量產化,更有效的發揮出中藥的藥效,以更高的手段去探索中醫的經絡領域。從而承接住古人的智慧將醫學推向一個新的高度。